第四期“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2010-07-121482人瀏覽
物流標準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會同國家有關部門編制的《2009年-2011年物流標準專項規劃》目前已基本定稿,進入發文程序。
在貫徹實施《全國物流標準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圍繞新時期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要求,以進一步完善物流標準體系,拓展物流標準制修訂領域,提高物流標準的實際效果為目的,《專項規劃》確定了2009年到2011年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并依據國務院頒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通用基礎、公共類物流、專業類物流領域中的13個重點物流領域制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任務以及具體標準計劃項目,建立了新的物流標準體系框架。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
中美冷鏈物流標準交流會議召開
2009年7月21日至22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貿易處在北京召開“中美冷鏈物流標準交流會議”,來自中美兩國政府部門,食品與農產品冷鏈生產、流通、物流、設備制造企業、行業組織、研究機構近20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交流了中美兩國各自在冷鏈物流業發展中和冷鏈物流法規、標準方面的有益經驗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參會者提供一個了解兩國冷鏈物流業發展情況以及與同行建立聯系的機會,在促進和加強中美兩國在冷鏈物流業領域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制冷學會、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中集集團、美國農業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美國交通與物流協會、美國夏暉物流亞洲區代表分別作了大會發言,并與參會人員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供稿)
《口岸物流服務質量規范》國家標準研討會召開
“口岸物流服務質量規范”國家標準(討論稿)(計劃編號:20075391-T-469)研討會2009年8月20日在上海召開。該標準由上海市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編制。來自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物流學會、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億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團物流有限公司、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安吉天地汽車物流有限公司等單位專家就標準的定位、框架和詳細內容展開了深入討論。與會專家對標準討論稿給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標準起草組將根據專家意見進一步完善標準討論稿。
(據上海標準化服務信息網)
積極探索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標準化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物流與采購信息化應用大會上,各方人士就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整合與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
我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之所以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標準不統一。“由于國內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數據標準或者規范,各家物流企業和軟件開發商都按照各自對物流業務流程的理解,設計不同格式和編碼規則的貨運單據,致使物流信息無法在物流企業之間自由交換和共享。”一位與會的專家指出。
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在破解信息標準難題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的沈國慶介紹說,該系統的目的就是為物流鏈上相關信息系統之間提供信息交換和共享服務,并提供進一步的增值服務和應用,而這些服務均以標準體系為基礎。
據了解,浙江省將推出一整套的參考架構和標準規范,而這套標準體系的制定將由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物流企業、平臺建設方、物流企業信息系統開放商共同參與,并征求其他相關單位,如電子口岸、海關、寧波港、質量監督局的意見。目前,該系統的標準體系中已經完成了標準代碼、交換傳輸接口規范、交換業務接口規范。
為了提高系統的實用性,該系統還包含了覆蓋浙江全省的主要類型物流企業的5款通用軟件,包括通用網站、小件快運普通運輸、物流站場、集裝箱等通用軟件,且免費提供給物流企業使用。“通用軟件可以看作是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參考架構以及標準規范。”沈國慶說。
在業務流程的優化和標準化上,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園信息平臺給業界帶來了不少啟發。由于很多企業除了財務報銷方面有比較明確的規程外,很多業務沒有明確的流程規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湖南一力成立了業務流程標準化小組,對相關的部門和崗位進行明確的智能定義,規定其工作的范圍、內容和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工作流程定義,明確規定工作鏈條中每一個環節的負責人(崗位)、所要做的工作、如何做、如何與下一環節進行交接等內容。在形成了流程規范后,還可以在物流系統中進行設置,確保在系統中只能按規定的流程開展業務,從而保證了業務流程的規范性,實現信息的標準化。
(據現代物流報供稿)
交通運輸部要求加強交通信息化標準工作
中國水運報2009年6月3日報導,交通信息基礎數據元標準宣貫會日前在河南鄭州召開,會議要求高度重視信息化標準工作,嚴格執行交通運輸部頒布實施的13項交通信息基礎數據元標準,推動交通運輸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有力地推動了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然而,由于標準工作滯后,很多單位缺乏主動學習和采納國家和行業標準的意識,自行設計開發,從而導致交通運輸信息資源難以整合,部省之間、省與省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等諸多問題,成為制約交通運輸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標準的制修訂、宣貫和執行,已成為行業內的普遍呼聲。
據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張延華介紹,交通運輸部近年來不斷加大標準的制修訂力度,先后編制了《交通行業信息標準體系》、《2007-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標準建設方案》,并按照方案組織制訂了13項交通信息基礎數據元標準,31項智能交通和20多項物流信息化標準。這些標準的出臺對于規范行業信息化發展,促進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也是行業信息化建設中必須參照執行的技術規范。
此次宣貫的13項交通基礎數據元標準覆蓋公路、道路運輸、水運、海事各大交通管理領域,涉及建設、養護、管理、服務等方面,基本適應了行業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建設以及信息資源交換的需求,為交通運輸行業建立統一數據標準的部、省、市三級數據庫提供了保障,對于提高數據的規范化程度,消除數據描述和采集格式混亂的現象,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也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浙江省加強交通運輸地方標準建設
浙江交通運輸部門近日成立了浙江省交通運輸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制定出臺了《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管理辦法》,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建設。
為保障地方標準建設的開展,浙江專門成立了浙江省交通運輸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任主任委員。《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管理辦法》明確了浙江省交通主管部門和交通運輸地方標準申報單位的職責,強調地方標準制定應遵循時效性、科學性、一致性的原則,爭取形成“體系完善、功能完備、結構合理、科學有效”的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體系。
浙江省交通部門還印發了《關于加強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工作分工,提出了浙江交通運輸地方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
(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網站)
我國提交的集裝箱標簽國際標準提案獲通過
中國交通報2009年7月10日報導,日前,在國際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集裝箱通信與識別技術分會召開的第17次全體委員大會上,由我國提交的“集裝箱貨運標簽國際標準提案”獲得通過,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集裝箱中心作為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參與了提案的起草工作。
據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交通部水運院副院長費維軍介紹,本次國際集裝箱標準提案獲得批準通過,代表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建國以來第一次正式負責起草組織國際標準,具有標志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