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物流:業績斐然 痼疾待除
2011-02-171618人瀏覽
雖然2010年全年社會物流總額尚未出爐,但已知的數字足以讓人相信2010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91.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6.8%,比上年同期增加9.9個百分點,物流需求明顯回升。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為17.9%,較2009年同期下降了0.1%,社會物流效率有所提高。目前,我國社會物流總額構成中,工業品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達到90%左右。可喜數字的背后也是制造業物流蓬勃發展的寫照。不過,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17.9%與歐美國家的10%相比,依然顯示出我國物流成本較高的問題。
兩業聯動尚不足
早在2007年,首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大會就在上海召開;兩業聯動更是在2009年出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多次被提及;2010年4月,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了《關于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意見》,各級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兩業聯動的優惠政策。
在多方的推動下,我國兩業聯動狀況好轉,但進展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汽車行業的物流外包比例是制造業中比例較高的行業之一,應該成熟有序。但2010年底,中遠物流退出我國汽車物流市場讓人嘆惜。中遠物流退出的依據是,絕大多數汽車制造商擁有自己的汽車物流公司,中遠物流的生存空間有限。加之,國內汽車物流市場仍為無序競爭。
據2009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企業中,原材料物流的36%和46%分別由企業自身和供應商承擔,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18%;產成品物流中,由企業自營或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完成的比例分別為24.1%和59.8%,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占16.1%。
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意識到物流是第三利潤源,但是他們更傾向于擁有自己的控股或合資的物流公司來構建自己的物流體系。這種發展模式在其他行業也并不鮮見,如家電物流。
國內家電物流領域的佼佼者海爾物流,2010年8月被海爾電器全資附屬公司青島新日日順收購。海爾物流一直欲做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目前似乎主要的服務對象還是海爾,這似乎也顯示出物流社會化的難處所在。
產業轉移的商機
制造企業內遷是2010年熱議的一大話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在過去的一年中,東部地區的用工荒、土地價格飆升及企業對內銷市場的日益重視使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由沿海地區遷往中西部地區,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如惠普、戴爾、富士康、英特爾、輝瑞、聯想等。
隨著制造企業向內地轉移,必將引發中國物流版圖的重新劃界。制造基地內遷后遠離沿海港口,制造業將更加依賴于高效、廉價和整合能力強的運輸及物流方式。因此,制造企業內遷潮必將引發物流企業的重新布局。大量制造企業的內遷無疑將帶來巨大的物流需求,2010年物流企業布局中西部,搶占物流市場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不過,外資制造企業西進時,為之提供物流服務的外資物流企業也如影隨行。在這一年,綜合物流服務商UPS計劃進一步加強在中國西部和中部地區的覆蓋能力,像成都、武漢、鄭州等城市都是UPS正在著眼覆蓋的地方。天地華宇CEO徐水波表示,成都等西部城市經濟活力已經不亞于長三角。2010年天地華宇新增的92條物流干線中,西部地區的比例占了6成。作為惠普的長期合作伙伴,德國辛克物流也追隨惠普在西部地區展開布局。另外一家與惠普展開物流合作的是央企中遠集團旗下的中遠物流。作為惠普的全球物流合作伙伴,惠普的西遷也必然激起物流企業的競爭。
但是在本土物流企業中,像中遠物流這樣的企業屈指可數。大多數本土物流企業仍停留在運輸、倉儲、配送等傳統物流層面上,缺乏專業化、一體化的物流服務能力,且沒有覆蓋全國的網絡,國際網絡更是無從談起。然而,本土物流企業缺失的,正是內遷的制造企業所需要的。它們需要高效的物流服務體系來彌補內遷引發的物流成本上漲。
本土物流企業必須盡快適應制造企業物流服務需求的轉變,提高自身服務意識和物流管理水平,與一些高端物流公司合作,分得一些外包服務。在此過程不斷借鑒和學習相關經驗,提升自身總體水平,隨著產業鏈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升級,及時調整。
高端物流服務堪憂
2010年的制造業物流市場,中小物流企業為主的局面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在國內大多數物流企業仍處在以價格為核心的競爭狀態而無法自拔之時,一些外資物流企業早已經開始將目光投向高端物流服務領域,并悄然開始了在中國的布局。
金融危機對國內制造業的沖擊,使更多的制造企業意識到“來料加工”式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制造企業已經意識到加強物流系統建設和優化物流運作的重要性。
一些外資物流企業敏銳地嗅出其中巨大的商機。除了天地華宇針對公路貨運市場推出的高端產品——“定日達”服務外,2010年,DHL瞄上了年產值預計高達75億美元的中國時裝與成衣物流產業,首次在國內建設時裝服飾卓越中心。德國海空貨運物流公司在上海擴大物流設施,為時裝零售客戶提供標價、分類、標簽及分揀包裝等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前50名著名跨國物流企業大部分已進入中國市場,物流網絡已覆蓋全中國200多個城市,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已超過500個。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轉移特別是制造企業轉移,他們的亞太地區的物流樞紐紛紛落戶中國。
外資物流企業的進入,有利于推動我國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也有利于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成長。但是,外資進入我國物流業是其國際產業服務鏈的延伸,中國雖為制造業大國,高端物流服務并不為本土企業所掌握。
縱觀2010年我國制造業物流的發展,雖然存在著物流管理體制不暢、客戶對現代物流認識不足及燃油、人力等成本攀升等諸多問題,但是在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的共同推動下,多數制造業物流服務企業正向著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的現代物流方向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定位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也為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打好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