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的困惑 據統計,中國物流行業注冊的企業達70多萬家,數量非常龐大,形式也非常多,因為從物流企業的運輸到發展過程中,大家從不同起點、不同形式向物流發展,有倉儲類型的、有城市配送類型的、有公路運輸類型的、有海運類型的,因此在所有地方物流企業里頭,規模都非常小、非常散。規模小從企業的主權結構還是其次,作為一個物流企業的特征來說主要是要有網絡,要有信息技術,但是無論從網絡來看還是從信息技術看,中國的物流企業和發達國家比都相差的非常遠。不僅如此,我國的物流行業還缺少戰略規劃,市場定位很雜亂,中國的物流業目前是一個價格競爭的行業,企業間的價格競爭說明我國的物流行業的競爭層次太低。 我們面臨的是物流業經營的困境和發展困惑,其中有幾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首先是經商環境,環境來自于法律,來自于市場誠信,來自于我們從業者的誠信。其次是市場競爭,主要方式是價格競爭。再有就是民營物流企業都非常關心的加盟連鎖為什么那么難?這首先來自于我們企業網絡拓展的困難,這里可以重點提一個企業,那就是“錦程”,“錦程”是將加盟連鎖這個理念從國外引進到中國物流業中的一個典范,“錦程”是一個先行者,它試圖想解決我們中國物流業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擴張的一個大膽嘗試,但是我國民營物流企業必須看到,無論是從國際貨運,還是國內配送,或者是國內快遞業的發展,加盟連鎖都存在著很多的困境。 對于民營物流業的現狀,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國際化人才的缺失。因為我們缺少國際化物流人才,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和國際的物流游戲去接軌,從而也阻止了我們物流行業向國外的擴展,雖然中國的本土非常大,我們可以在中國做強,但是你只能在中國做強,而不能參與到國際化的分工和競爭,那不是一個真正的物流企業。
理論的超前與實踐的滯后 我認為物流的“概念”在中國的發展,15年實現了三級跳,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之前,我們只有運輸的概念和儲運的概念,90年代初期之后才產生了物流的概念,那個時候的物流究竟是做自主物流或第三方物流還是一個長期的爭論過程,但是在2002年至2003年之間突然興起了一個“供應鏈”,從理論上的角度看,十幾年走完了國外同行幾十年的路,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我國物流業15年完成了一個純粹理論上的三級跳,因為我們的實踐和理論相比非常滯后。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科技制造業興起了“華為”,他們的產品已經能賣到亞非拉、賣到歐美,流通業有了“國美”,有了“蘇寧”,他們的窗口、銷售平臺已經伸向了國際,但是作為物流業,尤其是我們民營物流業,我們的手伸到了哪里?所以這是一個理論的超前與實踐滯后的尷尬。我們正經歷這個階段。 我們應該從國家戰略角度重新認識物流業,尤其是民營物流業,首先是國家戰略實力的體現,軍事領域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現在普遍提到軍事的物流社會化,如果軍事物流社會化,而我們沒有一個強大的民營物流平臺,那么軍事物流社會化就不可能實現。所以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民營物流企業是國家戰略實力的體現,那么同時國家對重點的基礎行業實行保護性的措施,比如石化行業,糧食行業,但是我們保護的不僅是這些重點行業的制造,還要保護他們的供應鏈體系。民營物流企業還是幫助民族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堅實保證,我們的制造業只有走向國際才是有生命力的制造業,產品賣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才是世界性的企業,制造業在前進的時候一定要有供應鏈強大的支持和推動。
WTO的機遇與沖擊 加入WTO帶給我們的有沖擊同樣也有機遇,首先是沖擊,但是這個沖擊不是市場的沖擊而是體制、人才、理念的沖擊。在這一點上作為一個在國際貨運業有17年經驗的從業者可以肯定的說,在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國際貨運、國際航運事實上是對外資開放最早的一個行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就已經間接的進入了中國市場,但是對我國國際貨運、國際航運市場的沖擊其實并不明顯,我們一直穩固的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所以說加入WTO并不是對市場的沖擊,而是對體制、對人才、對理念的沖擊,這些也都是我們民營物流企業確實存在的問題。 那么同樣,WTO帶給我們的機遇是客戶嗎?回答是肯定的,機遇不是客戶,是學習和借鑒的機會。我們清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物流市場首先是獨資企業,然后在逐步“蠶食”本土的質優企業,可是作為本土的物流企業,其中也不乏在世界范圍內競爭力超強的大企業,又有誰說“蠶食”了一個外資物流企業,甚至是一個外資企業的供應鏈過程。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物流企業也好,近幾年興起的工業企業也好,都在做某一個分支,都在自己固有的市場范圍內平穩發展,嚴格來講不是全面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供應鏈企業或者物流企業,但是加入WTO讓我們看到先進的管理理念,先進的流程方法,先進的組織架構,這對我們的物流企業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從戰略考慮與發展的建議 作為一個民營物流企業,我們非常渴望我們民族制造業盡快的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伴隨過程中應該是一個民營物流企業的伴隨,針對民營物流企業所存在的狀況,還有一個從戰略角度看這個問題,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么做? 1、打造使命感,通過兼并重組,打造民營物流航母。 首先作為一個物流企業家,要有打造自己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感是基于、對國家建設、對國富民強的使命感,現代物流業是現代流通業的基礎,一個國家要國富民強沒有強大的基礎保障是不行的,靠什么打造這個強大的保障,首先就是我們物流行業的從業者要有使命感,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 2、通過創新理念和提升科技使用能力,做大做強民營物流業。 民營物流企業起點很低,條件和周圍環境比較差,怎么樣可以超越?中外運是************大物流企業,但是如果說民營物流企業想要達到中外運這樣的規模,要有多長時間?要有多大的投入?用傳統的方法是不可想象的,我們只有通過創新理念和提升科技使用能力,才有可能迅速的做大做強,創新理念最主要是我們要尋求到一個好的創新模式,而提升科技能力最主要是強調高度集中的管理體系。 3、喚醒民族制造業和民族商業的物流意識。 通過“首屆民營物流企業峰會”,我再次呼吁我們的民族制造業和民族商業要特別敢于用我們的民營物流企業,我們一點不比別人差,我們有自己的熱情,有自己的文化理念,有對行業深刻的認識。 4、政府:將物流業與高新技術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現在全國各地方政府都是正面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對高新技術企業參加國外展覽,進行資金支持,包括人力資源的培訓,我們的物流業還沒有這種待遇,我認為物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一個層次,高新技術通過科技發展創造生產力,而物流業通過系統的維護來推動生產力的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