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政策
高效倉庫管理
2010-07-072205人瀏覽
提高操作效率包括提高操作熟練程度和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操作熟練程度要在工作中慢慢培養,高效利用時間則可以在短期內做到。那么,倉庫管理人員在運作中如何才能高效利用時間?
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差錯,倉庫管理如何避免差錯?途徑有兩條,一是降低操作難度,二是進行復核。降低工作難度能夠降低工作差錯率;復核能夠進一步過濾差錯。
使用物流管理系統既節省人員培訓成本,又降低人員替換風險。
進庫管理中安排庫位,物流管理系統可以快速查詢庫位使用情況,還能自動安排存放庫位。
出庫管理中制作揀貨單,倉庫管理人員只要輸入出庫產品代碼和數量,系統自動安排出庫貨物的位置和數量。
在報表管理方面,系統制作報表速度快、內容豐富,數據準確性高。
操作流程太簡單,則不能及時發現錯誤;操作流程太復雜,則工作量非常大。操作流程必須科學合理,既保持操作速度,又保證不出差錯。
進庫流程包括準備、驗貨、復核、錄入、上架、確認6道程序。
準備:收貨前,了解有什么貨物進庫、什么時候到達倉庫,并安排配卸貨先后順序。
驗貨:收貨時,核對實物是否與送貨清單相符,同時填寫收貨作業單。
復核:簽收前,復核影響收貨準確性的關鍵內容,如產品代碼、名稱、包裝規格、數量、狀態等。
錄入:將收貨作業單上的數據錄入系統。
上架:根據系統生成的上架單上架,將實際上架信息填寫在上架單上。
確認:貨物上架后,將上架信息錄入系統。
出庫流程主要包括準備、制單、揀貨、復核、確認5道程序。
準備:收到客戶發貨指令后,檢查發貨指令是否正確。
制單:將發貨指令錄入物流管理系統。
揀貨:利用系統生成揀貨單,從揀貨單指定的庫位取出貨物。
復核:貨物出庫后,根據客戶的發貨指令對品種和數量進行復核。
確認:實際揀貨與揀貨單相符,最后確認即可。
能不能輕松、快速地完成本道程序的工作,與前面的工作有很大關系。進行任何一項工作,都要為后面的工作做好準備。
以平面倉庫進出庫操作為例,用倒推法分析如何保證進出庫總工作量最低。
要使出庫時操作量最小,必須做到兩點:取貨時移動的貨物最少,完全按照揀貨單的要求取貨。
要做到完全按照揀貨單的要求取貨,必須做到托盤存放順序與揀貨單托盤順序對應;
要做到托盤存放順序與揀貨單托盤順序對應,必須保證上架邏輯與揀貨邏輯對應;
要以最小的工作量做到按正確的邏輯上架,必須做到需要先上架的貨物最容易取到;
要做到需要先上架的貨物最容易取到,必須在收貨前知道有什么貨物進庫,而且將托盤正確排序。要知道什么貨物進庫,先要拿到客戶的送貨明細。要保證托盤正確排序,必須在每次出庫裝車完成后,將托盤按照托盤號順序整理好。
復核的次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越低,消耗的時間越多。所以,既要復核所有操作,又要保證復核的簡便性和有效性。
復核時最好找到絕對準確的參照物,例如,發貨時客戶的發貨指令,復核人員根據發貨指令進行復核;如果沒有絕對準確的參照物,則先找出差異,再尋找差異原因。
復核必須明確目的,并確定復核的內容。例如,收貨驗貨后的復核,復核的目的是檢查貨物是否與客戶送貨清單相符,一般只要檢查代碼、名稱、包裝規格、包裝完好性、數量、批號等關鍵因素。
操作和復核應盡量由不同的人進行。任何人都有思維慣性,很難發現自己的差錯。操作和復核由同一個人進行,復核的作用會受到限制。
推行末位負責制。對只簽名不復核的人員不僅在出錯后要其承擔責任,即使不出錯也要嚴肅處理。
提高復核人員警惕性。復核人員長期沒有發現差錯會不嚴格執行復核程序,因此,有時需要故意制造差錯,保持復核人員的警惕性。
工作中有些勞動是可有可無的,有些是有害的。可有可無的和有害的勞動都是無用的勞動。不進行無用的勞動,必須做到兩點:每一步工作都是合理的,不需要后面的工作彌補差錯;每一步工作都是必要的,進行該項工作能夠創造價值,或者能夠為后面的工作提供便利。
以下是必要的操作:
貨物存放在合理的位置上,能夠減少叉車移動距離和貨物移動次數,降低每天工作量;
出庫后空出的托盤要按好壞進行分類,損壞的托盤拿去維修;
按照單據分類標準把各種單據排序并存放,以便能快速找到想要的單據。
以下是無用的操作:
收貨驗貨復核的目的是核對客戶的發貨指令和實物是否相符,此時復核托盤號是無用的勞動。
在出庫揀貨時,為了揀取某些貨物需要移走擋道的貨物,移走的貨物可以在完成出庫后放回原位置,也可以放到新庫位。將貨物放回原位置與移到新庫位相比,增加叉車操作量,但是減少系統錄入工作量和系統移庫差錯風險。選擇哪種操作方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比較工作量,工作量大的操作包含了無用的勞動。
不管是做一項全新的工作,還是做中斷的工作,都需要準備時間。工作中斷的次數越多,重新準備的次數越多,完成此項工作需要的總時間越多;而且,需要交接的次數越多,出現差錯的風險越大。所以,如果有幾項工作互相沖突,必須優先完成手頭工作。以下是容易出現中斷的工作,需要引起操作人員的重視。
在收貨卸車未完成時,如果中斷卸車而去裝車,變更裝卸工具需要時間,還需要注意避免出庫貨物和進庫貨物混淆,增加了操作量和操作難度。
中斷后的工作如何做到斷點續傳?其核心是交接,只有對工作進行清晰的交接,才能避免重復勞動。
進庫驗貨時,實物進庫與錄入系統存在斷點,收貨作業單是收貨斷點續傳的交接單。
出庫揀貨時,大多數發貨指令需要幾個甚至幾十個托盤的貨物,叉車每取出一托盤貨物就在揀貨單上記錄一托盤,揀貨單是發貨斷點續傳的交接單。
庫位轉移時,在完成實物的位置轉移后,立即登記移庫作業單,然后根據移庫作業單調整系統數據,移庫作業單是庫位轉移斷點續傳的交接單。
要保證斷點續傳的準確性,首先要保證交接單的準確性,其次要保證交接單被使用且只被使用一次。
物流同行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非常忙,有時非常閑。工作集中在一起,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容易出現差錯。如果將忙時的工作轉移一部分到閑時,能夠減少差錯,那么,哪些工作可以轉移呢?
倉庫操作分為營業性操作和非營業性操作[1]。營業性操作,包括卸車、進庫、出庫、裝車、簡易加工等,是能創造價值的操作,是完成服務活動必須進行的操作,客戶為這些操作支付費用(這些費用可能單獨計算,也可能捆綁在其他費用里面)。非營業性操作,包括備貨、調整庫位、移走擋道的貨物,是輔助營業性操作的活動,是能夠提高營業性操作的效率,有的甚至是進行營業性操作前必須實施的操作。營業性操作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很難調整進行時間;非營業性操作是輔助性活動,可以轉移到清閑時完成。
比如,安排庫位調整,保障貨物上架和揀貨時盡量少移動貨物;循環盤點,檢查系統庫存位置與實際庫存位置是否相符,避免出庫時不能及時找到貨物;檢修叉車等各種工具、設施,避免因其損壞影響倉庫運作;貨物進庫前,準備好裝卸工具、托盤等,保證卸貨時能夠方便取到裝卸工具和托盤;
工作緊急有兩種原因,一是該項工作的時間窗口短,若不能在要求時間內完成,會損害公司信譽或者損失公司財產;二是該項工作是后續工作的必要準備,若不及時完成則后面的工作不能進行。
完成時間窗口短的緊急工作,除了提高工作速度外,將工作按照緊急程度排序非常重要。
A、處理安全事故。
B、處理緊急訂單。
C、處理一般訂單。
D、因收發貨而移動的貨物,要么放回原庫位,要么登記庫位轉移通知單。
E、完成裝卸作業后將工具和設備放到專門區域。
F、庫內理貨,提高貨物存放合理性。
以下工作不及時完成,會阻礙后面工作的完成。下面按照緊急程度對各項工作進行排序。
A、卸貨車輛上有緊急訂單貨物,必須先完成卸貨,才能發貨裝車。
B、貨物進庫上架,遇到加急訂單,可以在物流系統里進行虛擬上架。
C、為客戶提供收貨報告。如果不能及時提供收貨報告,會影響客戶的銷售。
D、將收到的客戶發貨指令錄入系統,檢查發貨指令準確性。
E、維護倉庫各種工具、設施。
在工作的空隙時間進行與本項工作不沖突的工作。
完成一托盤貨物檢驗,而下一托盤貨物還沒有進庫,利用這一間隙登記收貨作業單。
在填寫上架單的空隙,檢查產品代碼、名稱、包裝、托盤號、生產日期、生產批號、數量是否錯誤。
在收發貨的同時進行移庫。收貨、發貨與移庫本是不同的工作,但是,在收貨或發貨的時候進行移庫,既節省單獨完成收發貨操作后填寫移庫作業單的時間,又減少了貨物移動后填寫移庫作業單錯誤的可能性。
利用空隙時間看似與前面的優先完成手頭工作相互矛盾,其實不然。利用空隙時間的前提條件是不中斷當前的首要工作,不需要花費準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