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政策
為民營物流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2010-07-072445人瀏覽
現代物流業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現代物流業已經沖破了國界,同資金流、信息流融為一體,成為全球價值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說,沒有現代物流業,就不可能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就不可能形成全球價值鏈條。中國加入WTO之后,物流業必須國際化,物流業的主體必須多元化。傳統的觀念、傳統的體制和單一的公有制企業,已經不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了。
率先沖破傳統模式的是民營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在沖破傳統的計劃經濟、單一主體的格局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物流業,一切靠計劃調撥,大小國企都有龐大的倉庫和運輸部門,大而全,小而全。誰在計劃外搞長途販運,都被視為投機倒把,要按刑法查處的。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聯產承包后,農產品有了剩余,農民從甲地到乙地搞運輸做買賣,是被當作投機倒把打擊的。
長途販運,實際上是原始狀態的初級物流。************批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搞運輸起家的。直到現在,500多萬戶民營企業中,搞批發零售的占21.9%,2500多萬個體戶中,絕大多數是與運輸分銷聯系在一起的。這很自然,市場經濟,沒有運輸銷售,就不能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但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觀念束縛下,這“驚險一跳”老是跳不好,跳不了。現代物流業,是促進這“驚險一跳”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后,民營企業中涌現了一批現代物流企業,我們應該大力支持它們發展。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有不少束縛、限制民營企業的條條框框,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怎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我認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所有制問題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讓民營經濟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中國民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其理論基礎有兩個: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前者解決民營經濟的合法性地位問題,后者解決民營經濟的平等待遇問題。解決合法性,是靠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在公有制以外,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多種經濟成份,隨后在1988年修憲,承認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
至于民營經濟的第二個理論基礎,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個基礎還不大牢靠。因為講市場經濟,就得講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加入WTO后,要遵守非歧視性原則。但是,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現在民營企業的平等競爭地位還沒有完全做到。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按照十六大精神,提出放寬市場準入,讓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平等競爭,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傳統的壟斷行業。這個文件的貫徹落實遇到不少阻力,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形態障礙,二是既得利益集團阻撓。在這些阻力面前,民營經濟遇到了“三難一重”。
市場準入難。壟斷行業在某些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提出種種似是而非的理由,設置過高的門檻(俗稱“玻璃門現象”),使得民營企業很難進入石油、石化、電力、電訊、鐵路、礦業等重化工行業和基礎行業。一些民營物流企業,現在也碰到郵政法對郵件的專營問題。民營快遞能否送150克以下的函件,成了問題。
融資難。民營經濟發展普遍缺少資金支持,尤其是自主技術創新企業,更是困難重重。大量民間借貸又無合法地位,民企地下融資風險太大。
權益保障難。民企的產權糾紛很難得到公正處理,行政侵權現象屢屢發生,受損的民企十分無奈。
企業負擔重。長期以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不統一,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盡管明年起內外資兩稅即將統一,但外資還是享有種種特權。更主要的是稅外的負擔重。據我們調查,民企在稅收之外,還有三種負擔:名目繁多的各種收費,來自權力部門的種種攤派,用于與權力部門周旋的“公關招待”,這三種負擔分別占了稅收的31%和稅后純利的30%。
上述“三難一重”嚴重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所有制的束縛; 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制,從法律規章等方面保證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
為了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需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辨別是非。
率先沖破傳統模式的是民營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在沖破傳統的計劃經濟、單一主體的格局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物流業,一切靠計劃調撥,大小國企都有龐大的倉庫和運輸部門,大而全,小而全。誰在計劃外搞長途販運,都被視為投機倒把,要按刑法查處的。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聯產承包后,農產品有了剩余,農民從甲地到乙地搞運輸做買賣,是被當作投機倒把打擊的。
長途販運,實際上是原始狀態的初級物流。************批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搞運輸起家的。直到現在,500多萬戶民營企業中,搞批發零售的占21.9%,2500多萬個體戶中,絕大多數是與運輸分銷聯系在一起的。這很自然,市場經濟,沒有運輸銷售,就不能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但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觀念束縛下,這“驚險一跳”老是跳不好,跳不了。現代物流業,是促進這“驚險一跳”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后,民營企業中涌現了一批現代物流企業,我們應該大力支持它們發展。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有不少束縛、限制民營企業的條條框框,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怎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我認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所有制問題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讓民營經濟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中國民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其理論基礎有兩個: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前者解決民營經濟的合法性地位問題,后者解決民營經濟的平等待遇問題。解決合法性,是靠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在公有制以外,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多種經濟成份,隨后在1988年修憲,承認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
至于民營經濟的第二個理論基礎,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個基礎還不大牢靠。因為講市場經濟,就得講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加入WTO后,要遵守非歧視性原則。但是,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現在民營企業的平等競爭地位還沒有完全做到。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按照十六大精神,提出放寬市場準入,讓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平等競爭,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傳統的壟斷行業。這個文件的貫徹落實遇到不少阻力,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形態障礙,二是既得利益集團阻撓。在這些阻力面前,民營經濟遇到了“三難一重”。
市場準入難。壟斷行業在某些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提出種種似是而非的理由,設置過高的門檻(俗稱“玻璃門現象”),使得民營企業很難進入石油、石化、電力、電訊、鐵路、礦業等重化工行業和基礎行業。一些民營物流企業,現在也碰到郵政法對郵件的專營問題。民營快遞能否送150克以下的函件,成了問題。
融資難。民營經濟發展普遍缺少資金支持,尤其是自主技術創新企業,更是困難重重。大量民間借貸又無合法地位,民企地下融資風險太大。
權益保障難。民企的產權糾紛很難得到公正處理,行政侵權現象屢屢發生,受損的民企十分無奈。
企業負擔重。長期以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不統一,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盡管明年起內外資兩稅即將統一,但外資還是享有種種特權。更主要的是稅外的負擔重。據我們調查,民企在稅收之外,還有三種負擔:名目繁多的各種收費,來自權力部門的種種攤派,用于與權力部門周旋的“公關招待”,這三種負擔分別占了稅收的31%和稅后純利的30%。
上述“三難一重”嚴重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所有制的束縛; 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制,從法律規章等方面保證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
為了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需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辨別是非。
一、關于“公有制為主體”的理解。
公有制為主體,不能僅僅理解為公有制企業為主體,在公有企業和公有的生產資料之外,還有更大量的公有資產、公共資源、公共資本。如果僅僅局限于公有制企業為主體,那么就不允許民營企業超過50%了。事實上,在許多地方,民營企業已經超過了公有制企業,能說那里不是社會主義嗎?我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農業勞動力占了整個勞動人口的44%。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今后10年-15年至少必須轉移2億-3億農業勞動力,這些人的就業,單靠公有企業行嗎?現實表明,今后在我國不可能是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經濟格局,難道能說這不是社會主義了嗎?
即使就公有制企業論公有制,也不可能是產權單一的國有企業,而是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企業。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早就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力發展股份制企業,應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二、 關于為“非公經濟”正名。
“非公有制經濟”這個提法,見諸于1991年中央15號文件。當時,在批判經濟領域的所謂資產階級自由化時,中央出臺這個文件,要求工商聯組織做好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工作,是有其歷史原因和積極作用的。但是“非公經濟”這個提法,體現了以公有制為本位的意識形態,我是公,你是非公,對民營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所有制歧視。這種稱謂,把公與私分割對立起來,不利于公與私的互相融合,不利于引導民營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個體私營企業,本質上是人民群眾自已創造財富。馬克思主義的本意是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之后重建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就是要使每個勞動者都有自主的財產權,實行勞動者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因此,我主張廢除“非公有制經濟”這個帶有歧視性的稱謂,以堂堂正正的“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取而代之。
還要看到,我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民營經濟,其成員都是勞動者。來自國家機關干部、科技人員、轉復軍人、海歸人士中的民營企業人員,占了67.4%,其中共產黨員占33.1%。他們不要納稅人供養,自已創業,成為納稅人,反倒成了異已的“非公人士”,這不合乎情理。
上述兩個方面的正名,實際上是對所謂私有化的回答。私有化是化公為私,民營企業是自己創造財富,私有化的帽子扣不到民營經濟的頭上。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民營企業做得越大,越容易社會化;公有制企業也要逐步實現股份化、社會化。民營化、股份化、社會化,是中國經濟必然發展趨勢。社會成員有產化,正是我們富民強國的必要條件。在中國,不僅國有企業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民營企業也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對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平等待遇。
公有制為主體,不能僅僅理解為公有制企業為主體,在公有企業和公有的生產資料之外,還有更大量的公有資產、公共資源、公共資本。如果僅僅局限于公有制企業為主體,那么就不允許民營企業超過50%了。事實上,在許多地方,民營企業已經超過了公有制企業,能說那里不是社會主義嗎?我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農業勞動力占了整個勞動人口的44%。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今后10年-15年至少必須轉移2億-3億農業勞動力,這些人的就業,單靠公有企業行嗎?現實表明,今后在我國不可能是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經濟格局,難道能說這不是社會主義了嗎?
即使就公有制企業論公有制,也不可能是產權單一的國有企業,而是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企業。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早就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力發展股份制企業,應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二、 關于為“非公經濟”正名。
“非公有制經濟”這個提法,見諸于1991年中央15號文件。當時,在批判經濟領域的所謂資產階級自由化時,中央出臺這個文件,要求工商聯組織做好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工作,是有其歷史原因和積極作用的。但是“非公經濟”這個提法,體現了以公有制為本位的意識形態,我是公,你是非公,對民營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所有制歧視。這種稱謂,把公與私分割對立起來,不利于公與私的互相融合,不利于引導民營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個體私營企業,本質上是人民群眾自已創造財富。馬克思主義的本意是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之后重建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就是要使每個勞動者都有自主的財產權,實行勞動者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因此,我主張廢除“非公有制經濟”這個帶有歧視性的稱謂,以堂堂正正的“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取而代之。
還要看到,我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民營經濟,其成員都是勞動者。來自國家機關干部、科技人員、轉復軍人、海歸人士中的民營企業人員,占了67.4%,其中共產黨員占33.1%。他們不要納稅人供養,自已創業,成為納稅人,反倒成了異已的“非公人士”,這不合乎情理。
上述兩個方面的正名,實際上是對所謂私有化的回答。私有化是化公為私,民營企業是自己創造財富,私有化的帽子扣不到民營經濟的頭上。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民營企業做得越大,越容易社會化;公有制企業也要逐步實現股份化、社會化。民營化、股份化、社會化,是中國經濟必然發展趨勢。社會成員有產化,正是我們富民強國的必要條件。在中國,不僅國有企業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民營企業也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對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平等待遇。
三、 關于國有企業、國有資本的歸位(定位)。
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歸根到底不應是盈利的工具。不能把國企盈利當作改革目標。國有企業應當是幫助政府解決政策性難題的工具,它應向全社會提供非市場性的公共服務,為其他行業提供基礎性支撐,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和諧。十五屆四中全會為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作了決定: “國有經濟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 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骨干企業。”堅持國企的這個定位,這才能有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國有企業無論如何不能與民爭利。控制,要憑核心競爭力,不能簡單化為壟斷。
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歸根到底不應是盈利的工具。不能把國企盈利當作改革目標。國有企業應當是幫助政府解決政策性難題的工具,它應向全社會提供非市場性的公共服務,為其他行業提供基礎性支撐,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和諧。十五屆四中全會為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作了決定: “國有經濟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 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骨干企業。”堅持國企的這個定位,這才能有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國有企業無論如何不能與民爭利。控制,要憑核心競爭力,不能簡單化為壟斷。
四、 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
一些壟斷行業排斥民營企業進入的一個理由是: 為了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這很能唬人。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應當去偽存真。壟斷排斥競爭,只能是低效率,滋生腐敗,不可能有安全。國家安全要靠人民支持,要靠市場競爭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民營經濟是人民自主創業的經濟,有了它才安全,排斥它不安全。
一些壟斷行業排斥民營企業進入的一個理由是: 為了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這很能唬人。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應當去偽存真。壟斷排斥競爭,只能是低效率,滋生腐敗,不可能有安全。國家安全要靠人民支持,要靠市場競爭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民營經濟是人民自主創業的經濟,有了它才安全,排斥它不安全。
五、徹底放開民營企業的手腳。
壟斷行業要向民企放開,金融行業要向民企放開,外匯體制要為民企放開,讓民企走出國門,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組織資源,提高競爭力(民營企業現在尚處于產品出口階段,極少數民企進入境外市場運作階段,基本上沒有進入境外資本運作并購階段)。在放開民企的同時,管住國有企業。國企不應當成為走出去的主體,那樣既容易引起國際政治糾紛,又容易流失資產。
壟斷行業要向民企放開,金融行業要向民企放開,外匯體制要為民企放開,讓民企走出國門,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組織資源,提高競爭力(民營企業現在尚處于產品出口階段,極少數民企進入境外市場運作階段,基本上沒有進入境外資本運作并購階段)。在放開民企的同時,管住國有企業。國企不應當成為走出去的主體,那樣既容易引起國際政治糾紛,又容易流失資產。
六、統一規劃。
法律法規應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除了對外資的特殊要求外,對內資企業不應按所有制分別立法訂規。要讓產權明晰的各類市場主體在同一規則下平等競爭,同獎同罰,一體對待。
法律法規應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除了對外資的特殊要求外,對內資企業不應按所有制分別立法訂規。要讓產權明晰的各類市場主體在同一規則下平等競爭,同獎同罰,一體對待。